莫让谣言成社会秩序的“搅局者”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樊树林 发表时间:2025-07-05 21:27
金羊评论  作者:樊树林  2025-07-05
面对网络谣言,每个人都不应置身事外。

近日,一张“院士预测广东将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的截图在网络上流传,引发公众关注。经核实,该截图内容系谣言,倪四道院士团队工作人员已报警。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网络谣言危害巨大,必须高度警惕,坚决抵制。(据7月5日上观新闻)

数字息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会呈几何倍数增长和蔓延,其负面影响自然不可小觑。众所周知,那些毫无根据的谣言,当随着互联网的翅膀“自由飞翔”时,会在瞬间扰乱扰乱社会秩序,引发公众恐慌,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并非偶然,正值日本漫画家龙树谅预言日本将在2025年7月5日发生毁灭性大地震闹得沸沸扬扬之际,不少社会公众本就因此心神不宁,而这则借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倪四道之名传播的地震谣言,因其 “一本正经”的伪装,更具迷惑性,极易引发公众恐慌。若不及时辟谣,极有可能导致民众盲目采取避险措施,打乱正常的生产生活节奏,给社会管理带来混乱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网络是有记忆的,倪四道院士已经报警,相信谣言的始作俑者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谣言的本质是无中生有,具有非正义和破坏性,在给社会公共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还会误导公众认知,破坏社会信任体系。在海量信息面前,人们往往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甄别真假。而长期接触谣言,容易让公众对信息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网络谣言屡禁不止,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个别人为追求关注度和经济利益,不惜违背道德和法律底线,炮制谣言吸引流量;公众的信息甄别能力不足和从众心理,也为谣言传播提供了土壤;此外,网络平台的监管漏洞和算法推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谣言的扩散。  

遏制网络谣言,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惩造谣传谣者,提高其违法成本,让法律成为遏制谣言的有力武器。网络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完善算法推荐机制,对可疑信息及时筛查和提醒,从源头上阻断谣言传播链条。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案例警示等方式,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和信息甄别能力,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信息消费观念,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面对网络谣言,每个人都不应置身事外。我们要时刻保持理性和冷静,在接收信息时多问几个“为什么“,不盲目跟风转发。一旦发现谣言,及时向相关部门或平台举报,为净化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共同营造一个清朗、和谐的网络家园。(金羊网 文/樊树林)

编辑:苏惠琳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