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在古今交响与创新绽放中织就一幅“古意新声共徘徊”的岭南画卷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郭元鹏 发表时间:2025-07-04 12:28
金羊评论  作者:郭元鹏  2025-07-04
岭南文旅早已超越了“景点”的范畴,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精神图腾。

真正的文旅融合,是让千年粤韵在科技浪潮中焕发新生,让创新活力在文脉传承中找到根基。(金羊网资料图)

7月3日,2025年“羊城八景”评选活动专业调研环节在番禺区、花都区同步推进,来自各领域的评审专家组成两个调研团,分别走进番禺区、花都区实地考察,评审专家各自在两地感受了粤韵番禺的创新文旅,领略了活力花都的独特魅力。

当评审专家的脚步踏入番禺的青石板巷与花都的山湖画卷,2025年“羊城八景”评选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岭南文旅融合创新的时代密码。番禺以千年粤韵为墨,在传统与现代的画布上挥毫泼彩;花都借科技之光为笔,于山水人文间勾勒活力新篇。两地如岭南文化的双子星,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奏响一曲气势磅礴又诗意盎然的时代交响。

番禺:古祠飞檐藏新韵,潮涌珠江绘文旅长卷。莲花山的观音像俯瞰着千年采石场的斧凿痕迹,宝墨园的曲桥流水倒映着岭南园林的匠心——番禺的文旅基因,从一开始就镌刻着“传统为骨、创新为魂”的双重密码。沙湾古镇的镬耳山墙下,广彩瓷的釉色与3D投影共舞,游客扫码便能通过AR技术“穿越”明清市集;长隆度假区的过山车轨道上,虚拟现实技术让古驿道传说化作沉浸式体验,每年数千万游客在此触摸到“中国主题公园IP”的心跳。

这里的创新从不是对传统的割裂:余荫山房的蚝壳墙被解构为建筑美学课程的教具,广东科学中心的“空天地”一体化系统将古村航拍数据转化为青少年科普素材。当沙湾鱼灯制作技艺遇上电商直播,当岭南印象园的粤剧戏台接入元宇宙剧场,番禺正以“新旧织锦”的智慧,让国家级古镇、世界级主题公园、前沿科技馆在珠江岸边同频共振。这种“让文物会说话,让科技有温度”的实践,恰是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最佳诠释——不是简单的景点叠加,而是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舞台。

花都:雪映南国融科技,墨染山湖见文脉。在热带都市打造“四季飞雪”的融创文旅城,用声光电重塑岭南史诗的《梦回岭南》演艺——花都的文旅突围,始于一场“打破地理想象”的科技革命。“飞越广东”项目中,游客乘飞行器掠过虚拟的丹霞山与珠江口,数字技术让岭南山水在4D空间中“活”了起来;九龙湖度假区的环湖步道上,智能导览系统将百年别墅的建筑故事转化为AR实景解说,都市人在此寻得的“诗与远方”,早已融入了智慧化的体验基因。

但科技之外,塱头古村的镬耳屋群仍在诉说着“岭南书香第一村”的千年文脉。700余年历史的明清建筑群里,族谱数字化工程让散落的宗族记忆重归谱系,古村咖啡馆的落地窗将青砖灰瓦框成天然画框。这种“科技为表,文化为里”的融合,让花都的文旅既有“南国雪乡”的震撼体验,又有“耕读传家”的精神归依。当游客在融创雪场体验完滑雪项目,转身便能在塱头村的私塾旧址临摹书法,科技与传统在此形成奇妙的闭环——前者满足感官刺激,后者抚慰心灵乡愁。

双子星耀大湾区,文旅融合启新程。番禺与花都的文旅实践,恰似岭南文化的两面镜子:一面映照传统的深沉,一面折射创新的锋芒。番禺的长隆与花都的融创,如同南北两极的文旅引擎,前者以“IP孵化+全龄体验”构建消费生态,后者用“科技赋能+场景再造”突破地域限制;番禺的沙湾古镇与花都的塱头古村,则如双生花,一个在商业活化中守护民俗,一个在原真保护中延续文脉。

这种差异化的共生,正是大湾区文旅融合的典范。当番禺的粤剧元素通过数字技术走进花都的校园,当花都的航空研学项目与番禺的海洋科普形成联动,两地正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姿态,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它们共同证明:文旅的生命力,既在于对“粤韵”这样地域符号的深度挖掘,更在于以“创新”为舟,载着文化基因穿越时代浪潮。从珠江口的古驿道到无人机掠过的现代都市,岭南文旅的故事,正在番禺与花都的交相辉映中,书写着“传统不老,创新常新”的新篇章。

暮色中的莲花山与九龙湖,一个被夕阳染成金红,一个在暮色中泛起微光。当番禺的古祠灯笼与花都的科技灯光同时亮起,岭南文旅早已超越了“景点”的范畴,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精神图腾。这两座城区用实践昭示:真正的文旅融合,是让千年粤韵在科技浪潮中焕发新生,让创新活力在文脉传承中找到根基——如此,方能在大湾区的天空下,织就一幅“古意新声共徘徊”的盛世画卷。(金羊网 文/郭元鹏)

编辑:吴方舟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