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带芽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以上率下,抓住关键少数,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个问题,构建“抓常抓长”的制度化路径。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巩固深化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成效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持续好转:“三公”经费大幅压缩,文山会海明显减少,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问题得到遏制。各级领导干部主动减少迎来送往,轻车简从,带动基层作风转变,基层干部减负成效显著。领导调研考察更加务实,更加注重解决问题,减少陪同人员、简化接待流程,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群众反映突出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减少,政务服务窗口作风明显改善,多地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群众办事效率大幅提升。社会风气向善向好,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减少,铺张浪费现象得到遏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亲清政商关系”逐步形成。党中央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局”,推动党的工作作风发生深刻变革,为新时代破解“历史周期率”问题提供了现实应答。
当前作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解决作风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改进作风永远在路上。党的作风建设在当前面临新的挑战,群众对党的认同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群众对党员普遍充满了感念之情,如今群众对党员由情感认同转向了法理认同。所谓法理认同,就是党员干部要通过依法行政、科学管理、规范用权赢得群众认同。这种变化对党员干部的作风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个认同变化群众已经完成了,可是有些党员干部还没有意识到。另外,随着新老交替,年轻党员干部不断走上领导岗位,他们对党的优良工作作风的继承、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能力和贯彻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当前作风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顽瘴痼疾,各种隐形变异问题凸显,公款消费由过去的实物形式变成了“电子红包”,大吃大喝由过去的高档酒店转移到了“私房菜馆”,形式主义出现“红头文件改白头”“调研变作秀”等变种;制度执行层面存在温差,上热中温下冷,基层存在“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现象,一些单位“避重就轻”选择性整改。数字化背景下的监督盲区需要填补,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以中央八项规定深化作风建设的路径
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其持续深化需要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坚韧,着力推动作风建设从治标向治本转型,从制度约束向文化自觉升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中央列出违反八项规定清单80条,为广大党员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标对表提供了依据。202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十一章63条内容涵盖了接待、会议、用车、用房等各个方面,吹响了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的号角。每一名党员都要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检省在日常,修养在经常,常抓不懈。一是要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要有“作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政治自觉,深刻理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内在价值,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二是创新监督机制,提升作风建设的治理效能。要构建“纪委监委+群众+媒体”立体监督网,推行智慧监督平台建设,发挥各方合力整治作风问题;对“微腐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防微杜渐,久久为功。三是深化标本兼治,培育新风正气。建立作风建设效果评估体系,将各行业作风建设行之有效的经验加以总结推广;打造“亲清在线”数字化服务平台,营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建立作风问题预警指数模型,健全干部作风档案大数据系统,将家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范畴。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