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推动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变革

来源:金羊网 作者:仇小敏;熊凯 发表时间:2025-06-30 08:22
金羊网  作者:仇小敏;熊凯  2025-06-30

□仇小敏 熊凯

中央八项规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具体纪律规则要求的简称,旨在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并以党风政风的根本转变推动民风社风革命性重塑。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仅深刻改变了党内政治生态,还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日益彰显全方位、多维度的蓄势赋能效应。

政治生态得到明显净化。中央八项规定的持续深入实施,从根本上重塑了中国政治生态的底层逻辑,通过制度约束、文化建构和技术赋能三重机制,实现了政治系统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历史性转变。第一,党风政风根本好转。公款吃喝、公车私用、铺张浪费、文山会海等现象大幅度减少,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观念和政治规矩意识明显增强,正风肃纪、朗朗乾坤的“亲清”政商关系环境广泛生成。第二,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为反腐败的重要抓手与具体切入点,为后续“打虎”“拍蝇”“猎狐”等行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循,不仅提升了政府公信力,也提高了群众认可度。

社风民风产生根本好转。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入实施,不仅重塑了中国的政治生态,更推动整个社会风气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性转变。这场由党风政风引领的社风民风变革,深刻改变了14亿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第一,节俭意识显著增强。社会对铺张浪费的批判增多,“热爱劳动”“珍惜成果”“光盘行动”“杜绝浪费”“我节约、我光荣”等倡议得到广泛响应,许多理念已经形成习惯性动作。第二,婚丧嫁娶基本从简。大操大办现象全面减少,民间习俗逐步向简约化转变,盲目攀比、排场面子工程逐渐消退。第三,人际关系“去利益化”形成。部分以权力寻租为目的、变相行贿受贿的“人情往来”被有效遏制,正常社会交往逐渐回归理性、返璞归真,形成“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的双向互促。

在文化领域带来积极影响。中央八项规定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领域的生态和发展方向,通过整饬文化行业乱象、重塑价值导向、释放创新活力,在多个层面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第一,“红色旅游”“非遗体验”等正能量文化产品增多,主旋律文化悄然兴起。向上向善的卖座热播影视、文学作品中更多展现清廉务实题材,如《人民公仆》《人民的名义》《觉醒年代》等作品引发广泛热议,人们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沐浴先进思想、科学精神的洗礼熏陶。第二,媒体监督作用强化常态化。舆论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形成高压态势、露头就打,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提高、正义感增强。第三,基层文化活力迸发。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普及,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大幅提高,异地务工人员文化消费年均增速远超其他群体。

治理体系日趋优化夯实。中央八项规定经过十余年的实施,已从最初的作风建设“切入口”演变为贯穿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性安排,通过系统重构、机制创新和技术赋能,实现了常态化运行的深层次制度夯实。第一,常态化机制形成。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短期整治逐步发展为长期制度,如《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配套法规出台,形成抓常管长机制,避免一阵风、一阵子、一会儿的形式主义,防止虎头蛇尾。第二,基层治理制度不断优化。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民生服务,而非应付形式主义检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不断巩固,已推动基层治理从“权力本位”转向“服务本位”。

国际形象进一步改善提升。中央八项规定不仅深刻改变了国内的政治生态和基层社会治理,也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重要窗口,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制度软实力,正在塑造全新的中国政治文明叙事。第一,国际社会高度认可。中国反腐和作风建设的成效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发展中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案例、可靠借鉴选择。第二,外资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减少隐性腐败后,市场规则更加透明、开放、公正、平等,外资企业对华投资的信心普遍增强,使“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成为新常态、新共识、新名片。第三,提供国家治理新的可能性范式。这种源自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社会文明跃升,正在为人类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可能性范式。

总之,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蓄势赋能效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上率下”的治理逻辑,通过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进而推动全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现代性重塑,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些行业领域仍存在隐形变异问题,如“私房菜”公款吃喝、电子礼品卡、矿泉水瓶装茅台等现象依然存在,这就必须持续强化监督、依法依规切实查办。

作者简介:仇小敏,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熊凯,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2022年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022JZD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郑健龙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