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温建敏
执行:景瑾瑾
□郭跃文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我们党更好实现长期执政、更好履行执政使命的永恒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们党百余年奋斗历史经验,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勇敢面对“四大考验”,坚决战胜“四种危险”,围绕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这个重大课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精辟论断,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风建设理论的新境界。
强调党的作风关乎“党的生死存亡”
标注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风建设地位认识的新高度
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提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重要论断,把作风建设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阐述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从增强忧患意识维度,强调“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很牢固,但如果作风问题解决不好,也有可能出现‘霸王别姬’这样的时刻。我们一定要有危机意识”;从汲取历史教训维度,强调“古今中外,因为统治集团作风败坏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多得很!我们一定要引为借鉴,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从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维度,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度,强调“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这一系列论述表明了处于日益复杂发展环境中的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作风建设时刻保持高度警醒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把作风建设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党的作风建设与党的其他建设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只有把作风建设融入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之中,使之真正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方能在统筹推进中聚合力,收显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作风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必须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之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紧紧抓住作风建设这条主线、以作风建设带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思路,丰富了党的建设总要求的科学内涵,为新时代加强作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点。
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
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风建设的思想根源
马克思认为,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我们党对作风问题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起决定性作用也是党性。”
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揭示了党的作风的内在规定性。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决定着党员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表现,有什么样的党性就会体现出什么样的党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党风作为衡量党员党性的重要标准,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讲,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党性纯,则党风正;党性不纯,则党风不正。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风和党性之间的内在逻辑。
强调从党性入手解决作风问题,明确了作风建设的着眼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透过作风看党性,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这是改进作风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在纷繁复杂的作风表征中抓住作风问题的根源和要害,明确了作风建设的治本之策。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作风建设的根本问题来抓,既抓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在日常活动中提升党性修养,又抓集中学习教育,在集体活动中加强党性锻炼,这就明确了从党性问题入手加强作风建设,解决作风深层次问题、推进党风根本好转的方向和路径。
强调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夯实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价值根基
所谓核心,是指事物最主要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那一部分。作风建设关系方方面面,只有抓住核心才能纲举目张、执本末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强调作风建设要紧紧抓住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这个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只要我们党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揭示作风问题背后是利益问题,强调把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作风问题“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审视,从思想和利益根源上来破解”。优良作风往往是把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得最高,为群众实实在在谋利益;不良作风则常常把一己私利举过头顶,事事处处都想着为个人谋私利。作风改得怎么样,工作有没有成效,最终要看群众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归结到为民务实清廉上来。”改善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要大力解决好人民“急难愁盼”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精辟阐述了作风建设与站稳人民立场、永葆党的执政地位的关系,抓住了作风建设的物质基础,为从根源上破解作风建设难题、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了理论指引。
强调持之以恒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树立起新时代党风政风的“风向标”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中所形成的一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就必须持之以恒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赋予党的优良作风新的时代内涵。关于理论联系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关于密切联系群众,强调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要坚持当“老百姓的官”,把自己也当成老百姓,不要做官当老爷;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关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要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生活的常态,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使这个武器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果。关于艰苦奋斗,强调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揭示了优良作风的新内涵新要求。
提出把家风建设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家风建设是塑造党风的重要切入口,只有从源头上正家风促党风,才能更好地推进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做家风建设的表率,要严防在自己身上出现“裙带腐败”“衙内腐败”;要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导亲属子女坚决听党话、跟党走;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家风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精神、时代价值的重要论述,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新时代作风建设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强调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口、以“最讲认真”的态度一抓到底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风建设的方法论宝库
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系统工程。管党治党从何处入手,直接影响党的建设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运用于党的作风建设,明确了破题之举、整治重点、关键对象、工作态度,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形成了科学的作风建设方法论体系。
坚持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强调把制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作风建设的切入口。在统筹谋划党的建设进程中,为解决“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从制定和执行八项规定破题,指出“改进工作作风的任务非常繁重,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以“小切口”推动中国“大变局”,成为改变政治生态和社会风尚的标志性举措。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提出作风建设要以整治“四风”为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作风问题的集中表现,要作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解决。”党内作风问题表现多样、成因复杂,存在的其他问题都与这“四风”有关,从“四风”抓起就抓住了党内作风问题的要害处。同时,“坚持纠‘四风’和树新风并举,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倡导时代新风。”
坚持普遍和关键的辩证统一,强调以抓“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好的作风是抓出来的,更是带出来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至关重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庄严承诺:“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既对广大党员提出普遍性要求,又对‘关键少数’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更高更严的标准,进行更严的管理和监督。”只有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推动率先垂范和上行下效良性互动,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才能在全党全社会树立起优良风气。
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出“最讲认真”的根本工作态度。讲认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最讲认真,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抓作风建设最重要的是讲认真”,要把讲认真贯彻到一切工作中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作风建设如此,党的建设如此,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都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作风建设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起点,以反“四风”为重点,以树新风为终点,蕴含着科学严谨的内在逻辑,体现了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突破口的深刻辩证思维,解决了新时代作风建设实践路径的大问题。
强调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制度治党理论
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制度创新夯实作风建设根基,构建标本兼治的作风建设制度体系。通过制度建设解决作风问题,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基本方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指出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许多问题看起来是风气问题,往深处剖析又往往是体制机制问题,必须从体制机制的根源破解,为作风建设形成长效化保障,避免“牛栏关猫,进出自如”现象,“要像人防止疾病复发一样来抓”。这就揭示了作风建设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深层原因,指明了打赢作风建设攻坚战持久战的坚定决心和具体要求。
提出党内监督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监督形式。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监督,指出“党内监督是永葆党的肌体健康的生命之源,要不断增强向体内病灶开刀的自觉性,使积极开展监督、主动接受监督成为全党的自觉行动”,要“强化执纪监督,把顶风违纪搞‘四风’列为纪律审查的重点”。只有强化党内监督,才能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及早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和纠正偏差,防止量变成质变,避免小节不拘酿成大错。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来抓,着力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全面落实党内监督责任,发挥巡视监督“利剑”作用和派驻监督“探头”作用,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卓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回答了“因何监督”“监督什么”“谁来监督”“怎样监督”等问题,为以强化党内监督增强作风建设成效提供了行动指南。
指出以制度创新夯实作风建设根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改进作风问题上,我们不能退,也退不得,必须保持常抓的韧性、长抓的耐心,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关键要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法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大力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形成了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组成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有机统一,为完善管党治党制度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党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际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全面性与针对性的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体系以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贡献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的发展,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