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端午节在粽叶的丝丝飘香之中,浸透着家国情怀,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厚重与深刻。
一片粽叶,裹着千年未改的赤子丹心。剥开青碧的粽叶,糯米的清香里沉淀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密码。两千多年前,屈原抱石沉江,以生命诠释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家国情怀。他的《离骚》《九歌》,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那种对理想的执着、对苍生的牵挂、对家国的忠诚,早已融入端午的基因。如今,湖南汨罗的龙舟赛上,船头高悬的屈原像随波起伏,桨手们喊着号子齐力向前,恰似千年前民众打捞诗人的身影在时光中定格;湖北秭归的祭屈大典上,孩童们齐声诵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稚嫩的声音里传承着穿越千年的赤子之心。端午的粽叶,包裹的从来不是普通的粮食,而是一个民族对家国大义的永恒坚守。
一缕粽香,飘着与时俱进的文化薪火。端午的魅力,在于它始终在传承中创新,于传统里生长。从最初的祛病禳灾习俗,到如今融合了爱国精神、民俗体验、时代元素的文化盛典,端午如同一条流动的河,不断吸纳新的活水。广东东莞的"科技龙舟"装上智能传感器,让传统赛事有了数字孪生的现代演绎;浙江嘉兴的粽子工坊里,机器人精准包裹粽子,传统手艺与智能制造碰撞出别样火花;北京的社区活动中,中外居民一起包粽子、编五彩绳,让端午成为世界感知中国的文化窗口。2009年入选世界非遗的端午,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就像那片穿越千年的粽叶,既包裹着糯米的本味,又吸纳了红枣的甜、火腿的香,在创新中保持着文化的本真。
一捧粽米,聚着共赴家国的奋进力量。端午时节,剥开粽叶的瞬间,看到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精神的召唤。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贵州黔东南的苗族同胞用端午龙舟赛凝聚人心,带动旅游产业发展,让古老习俗成为乡村振兴的助力;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武汉的志愿者们为一线人员送去粽子,用节日的温暖筑牢抗疫防线;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科研工作者以屈原"天问"精神为激励,在芯片研发、航天领域攻克难关,让传统智慧照亮现代征程。正如粽子的棱角象征着刚正不阿,端午的精神始终在提醒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家国的兴衰紧密相连,唯有将小我融入大我,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准航向。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到"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进今朝,端午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这片小小的粽叶,包裹的是文化的根、民族的魂、家国的情。当我们在端午时节捧起粽子,不妨多一份对传统的敬畏、对家国的担当。让粽香不仅飘在舌尖,更流淌在心田;让端午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次对初心的回望、对使命的重申。如此,才能让千年传承的端午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我们迈向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文/银霞 图/梓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