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违规吃喝的典型案例,再次敲响了警钟——“酒风”败坏作风。我们每一位同志都要认识到,“聚餐”绝非“吃喝”这般简单,它更像是一块检验作风建设成效的“试金石”。
在聚餐时,面对推杯换盏的热闹氛围,容易放松警惕。此时,违规接受宴请、公款吃喝等问题便可能悄然滋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为,实则危害巨大。公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旨在为公众谋福祉,而违规接受宴请、公款吃喝等行径,却在悄然侵蚀公权力的廉洁性。一旦在这些方面失了分寸,就会在群众心中留下不良印象,损害政府公信力,破坏党群干群关系。
作风建设无小事,细节之处见真章。聚餐这一日常场景,正是作风建设的关键“小切口”。从细微处着眼、在细节上用力,才能真正将作风建设落到实处。在聚餐场合,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将纪律规矩挺在前面。要明晰公私界限,不该赴的宴请坚决不赴,不该参与的饭局坚决远离,不该触碰的红线坚决不碰。这不仅是对自身政治生命的负责,更是对公职身份的尊重。
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强化监督管理。一方面,要完善制度规范,明确公职人员在社交聚餐等场合的行为准则,让大家知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及时发现、严肃处理,形成有力震慑。通过制度约束与监督执行双管齐下,促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把握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这既是方法论,也是认识论。当党员干部真正理解“一顿饭局可能毁掉一生奋斗”的利害关系,当“清茶一杯论工作”成为政治新常态,作风建设方能实现从“不敢”到“不想”的质变。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每一个聚餐这样的小场景都不容忽视。只有人人都能严守聚餐“小关口”,才能筑牢作风建设“大防线”,让好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文/图 周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