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之所以能转移、可协作,背后有战略考量。当有的国家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有的国家争抢中低端产业时,沿海地区的产业向内地有序转移,不仅迫切,而且可行。发展的梯度转化,有助于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即便面临外部不确定性,我们也有足够的应对能力和抗压定力。
产业梯度转移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的新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提升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产业的梯度转移,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又为承接地带来新的增长,为转出地腾出更大空间,能够促进产业兴旺,增强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底气和信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产业梯度承接“金钥匙”,既要立足全局,下好“一盘棋”,也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更需要党员干部勇于担当作为,自觉扎根在产业发展之中,积极抢抓产业梯度转移新机遇,做好振兴发展“新”文章,绘就充满机遇、蓬勃发展的崭新图景。
产业转移,以特制胜。产业梯度转移要切忌“一刀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做好转移之前的调研,也要做好转移中的衔接,更要做好转移后的推动,方能让产业梯度转移更成功,为各地带来更大的发展良机。党员干部应该认识到,产业转移不是简单搬家,而是立足资源禀赋,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向新延伸,唯有“水土相符”,才能在转移中抓机遇、促升级、求突破,更好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在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更要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科研优势、区位优势等转化为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展现各地蓬勃发展的新活力。
干部靠谱,产业有谱。事业发展关键在干部,干部强则事业兴。产业梯度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产业迭代的演进轨迹,要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就需要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以高质量干部队伍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因此,要聚焦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推动干部教育培训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让人才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同时,在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要推进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构建中国产业转移的独特模式。在重塑产业转移新格局的过程中,以数字技术赋能,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推进,方能让产业在梯度转移中焕发新的活力。
协调推进,产才共兴。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产业转移要切忌“一转了之”,要在价值升级上下功夫,着力抢抓发展机遇,找准定位,向“新”突围,方能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发展体系。因此,在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干部要发挥好“穿针引线”的作用,加强转出地和承接地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不仅能够达到优劣互补的作用,更能挖掘更多的产业发展新空间,为两地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新机遇。同时,干部在探索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产业转移注入更多的新活力,也在产业价值提升的过程中,积极拥抱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干部与产业共进、共荣、共兴。(蒲德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