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的脚步愈发清晰——4月23日,这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的体育盛会,正式进入开幕倒计时200天。此刻,从场馆维修改造到赛事组织安排,从竞技体育到全民健身,从科技创新到文化交融,粤港澳三地正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各项筹办工作。
4月23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正式进入开幕倒计200天。这场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的体育盛会,早已超越体育竞技本身,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与发展的强劲动力,生动诠释着以体育之名撬动大湾区大未来的无限可能 。一场关于融合、创新、共享的盛会就将拉开帷幕。这场盛会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生动诠释了十五运会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双向奔赴”:以体育之名,撬动大湾区“大未来”。
体育为媒。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从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到如今十五运会筹备工作稳步推进,6年来,粤港澳三地合作持续深化,体育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桥梁角色。它不仅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便捷流动,更成为三地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的重要纽带。
粤港澳三地联手,共同打造一场空前的体育盛会。在赛事筹备过程中,粤港澳三地秉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约90% 的承办场馆为现有场馆,最大限度节约资源的同时,将节能、低碳、环保、可持续等要素贯穿全过程。像深圳市体育中心,经过改造提升,不仅延续原有布局,更打造 “i深体” 一站式运营服务平台,提供便捷服务,其赛事自由视角系统还实现 “多角度智能观赛” ,为观众带来全新体验。
未雨绸缪,精心部署,做好赛事测试工作。测试赛的顺利举行,标志着筹备工作从基础设施阶段转向围绕竞赛为主体的冲刺阶段。广州赛区足球测试赛、香港维多利亚公园沙滩排球测试赛、香港单车馆场地自行车测试赛以及澳门赛区即将举行的多场测试赛,都在对赛事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检验,为正赛的成功举办积累经验。
以体育为纽带,十五运会进一步促进粤港澳三地交往、交流和交融。近年来,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不断推进,一些单项体育比赛已开始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选拔参赛范围 ,促进了三地体育人才的交流与竞技水平的提升。此次全运会,更是让港澳同胞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赛事带来的激情活力,增强对大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
十五运体育赛事的举办,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激活湾区经济新动能。借着十五运会的契机,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大湾区城市创新推动“体育 +”深度融合。广州深化本土IP 赛事文化内涵,开发精品线路,促进赛事流量向消费增量转化;深圳则凭借科技创新,提升场馆运营效率与观众体验,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勇于探索,创新赋能。在制度探索上,粤港澳三地通过“联络会议 — 首席联络官 — 联络员 — 联合工作组” 四个层级,搭建起运行成熟、运作高效的联络平台,为赛事筹备及三地长期合作提供机制保障。这种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 条件下的制度探索与创新,将为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共襄“十五运”荣光,共创大湾区美好未来。体育为媒,三地融合发展,所产生的叠加效应将会进一步显现。200天后,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盛大开幕。它将是一场体育的盛宴,也是一次大湾区融合发展成果的展示。以体育之名,粤港澳大湾区正向着更加紧密的合作、更加广阔的未来迈进,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创造更多机遇,实现互利共赢,共同书写大湾区发展的崭新篇章,让世界见证大湾区的无限潜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