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十大考古新发现”激扬文化自信力量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黄登明 发表时间:2025-04-25 14:47
金羊评论  作者:黄登明  2025-04-25
从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辉煌过去,也更加坚信它将拥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4月23日至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举行。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等十个项目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百年求索探寻文明根脉,百年艰辛夯实自信根基。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十个项目,以跨越时空的文明密码,再次拼合出中华文明的壮阔图景。“十大考古新发现”,不仅是对百万年人类起源史和上万年人类史前文明史的有力建构,更是对有文字记载以后文明史的补充与完善,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让文化自信根植人们内心深处。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是文明诞生的基石。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的考古成果,将长江流域稻作农业社会的面貌首次完整呈现。该遗址横跨新石器时代始终,发现了人工土台、红烧土广场等聚落结构,揭示了从稻作起源到农业社会高度发展的全过程。尤其是遗址中壕沟与生活区的规划,表明先民已具备复杂的社会组织能力,为“万年文化史”提供了实证。同样,甘肃临洮寺洼遗址的三重近方形围壕,以规整的布局和宏大规模,展现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社会的文明化程度。这一“围壕”结构不仅是早期城池的雏形,更暗示了社会等级与权力集中的出现,填补了黄河上游文明探源的空白。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则突破了青藏高原文明化的传统认知。作为海拔最高、序列最清晰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其出土的陶器与工具表明,高原先民在极端环境下仍发展出独特的生计模式,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韧性。

技术的进步是文明演化的动力。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出土的9万余件石制品,不仅展示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高超的工艺水平,其地层中保留的动植物遗存,更成为研究古环境与人类适应策略的“全科档案”。尤其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石雕,被视作早期人类“行为现代性”的标志,为东亚现代人起源提供了关键证据。而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的发掘,则重构了战国晚期楚国的礼乐文化。墓中出土的九鼎八簋组合、丝竹类乐器群,打破了此前楚墓以青铜编钟为核心的礼制传统,反映了礼乐制度从“重器”到“重仪”的转变。这一发现不仅为楚国东迁后的文化嬗变提供了物证,更揭示了中华礼乐文明动态演进的深层逻辑。陕西宝鸡周原遗址的西周甲骨文新发现,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宫城南门出土的刻辞卜甲,内容涉及天文、军事与地理,为破解西周政治制度与统治技术提供了直接文字证据。三座城垣的厘清,更还原了周人都邑的宏大规模,彰显了早期国家治理的成熟。

考古发现亦印证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作为我国最西端的早期佛寺,融合印度、中亚与中原文化元素,其土建筑形制与壁画风格,生动记录了佛教东传第一站的融合轨迹。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国佛教艺术史,更成为丝路文明交流的缩影。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的“滇相”“滇丞”封泥,与“滇王之印”相互印证,揭示了西汉王朝在西南边疆推行“郡国并行”的治理智慧。这种“柔性羁縻”策略,既维护了中央权威,又尊重地方传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历史镜鉴。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则揭示了长江流域在夏商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其青铜器组合与中原高度相似,表明早在二里头文化时期,黄河与长江已通过技术传播与政治整合,共同构筑了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底。

此次入选项目中,科技赋能考古的成果尤为亮眼。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的深海考古,依托载人深潜器与高精度测绘,首次实现了千米级深度的系统发掘。两艘明代沉船中出水的珐华彩瓷器与木材,不仅填补了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研究的缺环,更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技术跻身世界前列。分子生物学等跨学科手段的应用,亦在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中取得突破。通过对人骨遗存的基因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平潭史前人群与东南亚族群存在遗传联系,为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提供了关键线索,重新定义了海洋文明在中华文明谱系中的坐标。

通过考古新发现,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脉搏,还原历史的真相。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历史,知道了民族的起源与发展,我们的文化自信便有了坚实的根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这份文化自信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行,让中华民族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从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辉煌过去,也更加坚信它将拥有无比光明的未来。(金羊网 文/黄登明)

编辑:邬嘉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