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现有红树林1.14万公顷,成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省份。
南粤广袤大地,山海相依,绿意绵延。红树林,这一独特且珍贵的海岸生态系统,似大自然以巧夺天工之技编织的翠色丝带,优雅地环绕镶嵌在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上。广东,凭借全国最大面积的红树林资源,坐拥1.14万公顷红树林湿地,肩负起守护这片“海岸卫士”的重大使命。这不仅是对自然生态许下的庄重诺言,更是推动绿美广东建设的核心要务。
创新制度举措,夯实红树林保护之基。制度是红树林保护工作的坚实基石。2024年1月10日,《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作为全省首部针对红树林湿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它进一步织密了“国家—省—市—保护区”四级保护制度网络。自实施以来,湛江红树林保护区依托严格制度,新种红树林320余亩,实现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执法监管,查处各类破坏行为50余起,有力遏制了破坏生态的不良势头,让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得以稳健发展,制度的保障作用得以充分彰显。
坚持科技赋能,织密红树林监管防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科技成为红树林保护的强大助力。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积极探索“人防 + 技防”的智慧化监测监管模式,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通过高空卫星遥感、低空无人机航拍以及地面视频监控和人力巡护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全时段、全方位监测。过去两年,保护区累计巡护里程达10.5万公里,借助科技手段及时发现并制止破坏行为76起,核查处理疑似违规问题点位330多个。无人机与卫星遥感在监测非法围垦和占用湿地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红树林生态安全筑牢了科技防线。
推动多方协作,凝聚红树林守护合力。红树林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多方协同合作至关重要。湛江红树林保护区与检察院、法院、公安、海洋综合执法等多部门建立“检察 + 审判 + 行政管理”综合保护协作机制,形成强大的司法保护合力。自协作机制建立以来,各部门联合开展执法行动30余次,出动人员800余人次,共同查处破坏红树林案件20起,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互通500余条。多部门的紧密配合,让破坏红树林的违法行为无所遁形,为红树林生长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探索创新模式,激活红树林生态价值。创新是实现红树林保护与发展双赢的动力源泉。在广东沿海各地,红树林保护与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深圳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吸引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交流合作,举办国际研讨会10余次,有力推动了全球红树林保护的科研合作与技术共享。台山镇海湾打造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生态养殖年产值达8000余万元,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1200余万元,实现了“红树林生态保育 + 生态养殖 + 生态旅游”的多功能协同发展。惠州考洲洋开创全国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先河,已完成碳汇交易5万余吨,交易金额达300余万元。湛江红树林生态旅游蓬勃兴起,每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既提升了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又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秉持久久为功,完善红树林保护体系。红树林保护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近年来,广东先后出台10余项政策文件,不断加大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力度。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全省已修复红树林面积达2000余公顷。推进保护监测网络建设,建立监测站点50余个,基本覆盖全省主要红树林分布区域。加强科研投入,设立科研项目30余项,投入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目前,全省红树林面积稳步增长,约60%的红树林被纳入自然保护地,近95%的红树林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预计到2026年底,广东将基本建成覆盖红树林重点区域的监测监视系统,为红树林保护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技术支撑。
“千林翠影涵天碧,万顷涛声映日红。”红树林,作为大自然的珍贵馈赠,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绿色发展的宝贵资源。广东正以坚定决心与务实行动,书写红树林保护的精彩篇章,努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让南粤海岸线绿意盎然,生机无限。(杜才云)